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定西,又称“陇中”。这里地处西北高原,属于周秦故地,关陇咽喉,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悠久的文化通过多种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定西剪纸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实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就像一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富于创造性。

  定西剪纸传承久远,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定西剪纸表现内容主要以花卉艺术、飞禽走兽等作为装饰图案,题材多以文学戏曲人物和历史神话为主,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丧葬嫁娶、节庆风俗、装饰美化等日常生活中。从作品本身来说,定西剪纸作品线条粗犷,造型独特。窗花、板帘子、春叶、遮面是定西剪纸中具有代表性的类型,继承了绮丽壮美的传统文化精髓,糅合了陇中旱塬广袤深厚的文化元素,既有天真浑朴之民间传统剪纸之神韵,又有俊逸潇洒之现代绘画艺术之灵妙。

  民俗学家认为,定西剪纸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为研究定西及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作品主要是用以营造红火景象,兆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喜庆如意的民俗风情,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定西剪纸尤其在逢年过节、喜庆吉祥的日子中最为常见。当地至今仍然保持着过春节、娶媳嫁女等重要日子里剪窗花、贴窗花的传统习俗。

  近年来,定西剪纸非遗传承人不断创新,将定西剪纸的制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定西剪纸形成鲜明的风格,同时也被打上时代风尚的元素,更加吸引当下人群的注意力。

  2008年,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分别命名定西市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华剪纸艺术传承基地”和“中华剪纸艺术创作基地”;2014年,定西剪纸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付忠民,定西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本人近年创作的《古丝绸之路全图》长卷,长23.38米、宽0.52米,除卷名外,主体部分一纸到底、无一拼接,演绎了丝绸之路古道全貌,一城一景,各具风采。

  内涵丰富的礼县剪纸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镂空艺术,能给人以视觉上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在陇南礼县,剪纸曾经是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礼县民间剪纸非常丰富,从画面内容来看,有流传久远的历史事件、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妇孺皆知的戏曲人物、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现实生活的写照等,可谓包罗万象。礼县民间剪纸常用的题材,多数不仅体现事物或生活现象的本身,而且通过特定形象及其形象间的组合,孕育深刻内涵。如较为普遍的鱼、莲配偶形纹样,鱼戏莲、莲生子等,其表现目的并非自然界花鸟草虫的写照,而是体现和歌颂人类生命繁衍的重大主题。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圆、尖、方、缺、线”五个字,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在构图上,礼县剪纸不同于其他剪纸,它重在表现三维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造型夸张,同时又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剪纸,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古老艺术,善于将不同空间、时间的物象进行组合,通过一种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进而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往往也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品再加工的。

  线条明快的清水剪纸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第十届文旅融合与创新论坛9月在武威举办

下一篇放大甘肃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