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展示着陇南文物保护的成果;

  生动的图文介绍,述说着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

  夜幕下,精美的舞台背景前,舞蹈《美丽陇南欢迎您》、歌伴舞《对话陇南》、情景歌舞《宕羌佳韵》等代表陇南特色文化的节目,为群众送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盛宴。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主场活动在我市举办,活动期间,围绕“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精心推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系列活动,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进群众视野,贴近百姓生活,激发全社会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资源潜力充分释放,全市文化旅游风生水起……近年来,我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文化产业有效投资,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深度融合,有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陇南,历史源远流长。

  这里是“秦陇锁钥”“川蜀门户”,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南北文化的汇聚地,亦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形成了多元化地域文化特色。

  这里有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陇蜀道文化、氐羌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地域文化。

  陇南,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指出,“陇南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

  以哈达铺红军长征、两当兵变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熠熠生辉,一座座红色场馆成为红色课堂,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成为陇南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动力源泉。

  陇南,民俗文化独具魅力。

  武都高山戏是甘肃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种之一,舞台表演的独具特色被赞誉为“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和乞巧民俗,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在西和、礼县一带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中国民俗祭祀歌舞活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县傩舞“池哥昼”面具舞由池哥、池姆和知玛组成,“池哥昼”既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又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郁的娱乐色彩,是集“舞、歌、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还有两当号子、男嫁女娶、康县羊皮扇鼓、礼县春官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在我市深厚的文化积淀中,熠熠发光、耀眼夺目。非遗分类中的十大类项目名录在我市都有传承,而且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成县沙坝粗陶、西和麻纸、徽县马勺脸谱……在陇南,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人,他们用精湛、专注和情怀,不仅传承了几千年的陇南故事,还助力了增收致富。

  (二)

  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先人对陇南这片热土的慷慨馈赠,如何利用好这笔“财富”,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持续强化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积极探索文物展示利用的方式途径,不断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使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市委书记张柯兵说。

  特别是在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市实施了一系列文物维修、防护和展示利用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条件和文物安全环境不断改善,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各类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者把目光投向了非遗,将精力倾注到了非遗,他们与非遗传承者一道,坚守民间文化阵地,打捞生命记忆,构筑精神家园,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

  此外,我市坚持以文培元、以文润心、以文惠民,加强博物馆纪念馆基础建设,改进管理服务,开展“四进”活动,对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开展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不断推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兰州牛肉面乘风破浪香飘40余个国家向世界纵情展示中国餐饮文化魅力

下一篇2023(癸卯)年公祭伏羲大典将于6月22日在天水举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