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自2011年1月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大理州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增492项,其中国家级新增7项;代表性传承人新增1810人,其中国家级新增7人,“金字塔”结构的保护名录体系基本形成。逐级落实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补助经费、不断健全传承人保障机制、建成体系化的传承体验设施265个,通过摸清底数、分类保护,一大批濒危非遗得到有效的传承保护。

    从保护非遗到保护文化

    整体性保护,让非遗走近普通人,见人见物见生活

  段树坤没跟妻子段银开商量,就盘下了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的老扎染厂。段树坤是扎染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段银开是扎染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若论对扎染的热爱,俩人没分歧。可花几百万元盘个旧厂房,段银开有意见。

  如今,原有的办公室成了扎染博物馆;闲置的厂房则改成了游客体验馆。“体验课的收入,占了公司营业额的一半。”段家儿媳杨志瑞,是这家民间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除了跟游客讲解白族扎染,还不忘介绍大理文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在这座旧厂房里都得到了展示。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亲手制作一块扎染方巾,是和苍山洱海、古城双廊并列的游览项目之一;而对不少家长来说,让自己的孩子体验非遗,也很有意义。“100块钱买块扎染工艺品或许有很多人会犹豫,可是花100块钱体验一个小时传统文化,却没有几个人会觉得不值。”杨志瑞说,“游客了解了扎染的历史,体验了‘扎’的过程,更愿意花钱买我们的产品。”

  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不少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甚至逐渐消失。“不少非遗传统文化靠的是口口相传,可是不少老传承人已经不在了,如何传承?”巍山打歌非遗传承人字汝民说,非遗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但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非遗,要保护好非遗,必须同时整体性保护好传统文化,让非遗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无形的文化,离不开有形的城镇、村落。大理州着力保护非遗存续空间,对与非遗关系密切的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以及自然景观等重点区域进行认定、建档和挂牌,定期评估。特别是以洱海周边区域等八个重点保护区域为核心,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传统村落等为支点,以非遗旅游小镇、街区、景区为突破点,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依托,齐聚发力,构建起传统文化整体保护框架,大理市喜洲镇正是整体保护的典型代表。

  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利好消息是,旅游正成为一个有效的抓手。作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大理非遗保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而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又与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风貌依旧的传统村落相互依存,为整体性保护创造了条件。

  在周城村,白族老阿妈在博物馆指导游客穿针,当地妇女则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扎布,扎染正重新回归村民的生活:扎的过程散布全村,染则回归厂房。老人的技艺没丢,扎染兴趣班开进了学校。“以往年轻人觉得在外面买的好,现在年轻人都认为手工做的好。”杨志瑞说,在周城村,扎染是老人们的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不少年轻人的一种生活乐趣,扎染文化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

    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为传统文化搭台,让非遗走进校园,提升非遗参与度

  “党委政府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并不是资金,而是给平台!”大本曲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政忠说,原本大本曲只是自己和老伙计们自娱自乐的项目,如今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了当地政策宣讲、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方式。大理市引导大本曲团队结合最新政策排练,调是大本曲,唱的却是现代生活、最新政策,既解决了传统非遗表演团队日常活动经费紧张问题,也让宣讲更加鲜活。

  对绝大多数非遗来说,最缺的依然是流量。道理并不复杂:如果完全靠市场调节,文化很难在寸土寸金之处有立足之地。如果没有足够的流量,非遗注定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承,不仅无法完成价值的实现,也注定日渐萎缩。

  非遗的多样性,注定了其分散在各处,这为非遗价值的转化提出了挑战——很少有游客会为了参观一项项非遗走遍一个个村落。大理州通过举办节庆活动、设立常态化的非遗街区,为游客体验非遗创造了条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天津博物馆用戏剧方式“打开”国宝

下一篇为一棵树,挪一条路——北京守护三千五百年绿色“活化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