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今天,中国的科技进步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不仅服务于本国人民,也造福国际社会。“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这些科技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也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生动体现。

  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百年奋斗的历史,为什么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尊重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发扬恪守正道、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神舟”“北斗”“嫦娥”“祝融”……从一个个命名中,我们可以读出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这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彰显了当代中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

  如何理解其中的精神和品质?我想苏轼可以给我们答案。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再度引用苏轼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激励奋进。

  “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年仅26岁的苏轼在《思治论》中提出疑问。

  而他也用自己起伏波折的一生给出了答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写下“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与千古雄文《赤壁》二赋;晚年被贬惠州、儋州,依旧乐观旷达,留下华章无数。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前期“桃李春风”,后期“江湖夜雨”。但是不管“大江东去”,还是“明月几时有”,惬意欢喜还是磨难坎坷,苏轼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至难”和“至远”,在苏轼心中是辨证的。

  是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由难转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幼树会成林,溪流终入海。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事不避难、进取无畏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

  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太多风雨坎坷。但是面对任何“至难”,我们始终迎难而上,不得不说与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密切相关。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锐意进取、敢闯敢拼的企业家,在科研攻关一线大胆创新、攻克难题的科学家,在乡村振兴热土上探索经验、蹚出新路的基层干部群众……各行各业劳动者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激发敢为人先的锐气,面对困难时“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艰险时“杀出一条血路”,我们才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汇聚强大精神力量,无往而不胜。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受访者简介:

曾明:中华文明自强日新的奥秘是什么?

  曾明,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陈海龙

  制作 | 胡琪(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网络中国节•七夕】古诗里的七夕

下一篇携手欧美作家 拓宽交流平台——“2022维也纳文学对话”国际研讨会召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