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是一个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节气。《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有“充满”“饱和”“足够”之意。“小满”,顾名思义,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物盛则衰,物极必反,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也是训诫后代的哲学。《尚书·虞书·大禹谟》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红楼梦》十三回里,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曰:“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由此看来,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向记者介绍,“小满”节气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生长态势有关。《三礼义宗》曰:“小满为中者,物之生长小得并满,故以小满为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萧放解释说,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同时也是孟夏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中总结说,清明和谷雨时节往往是一年之中风最大的时候,而到了立夏和小满时节,春风便渐渐停止,恼人的杨花和柳絮也不再四处飘飞,大自然沉静下来,夏日的鸟语替代了春天的风声。

  萧放告诉记者,小满时节,除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以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真正进入了物候意义上的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麦浪泛金,榴花似火,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初夏风光。《淮南子》曰:“满,冒也。音比太蔟。太蔟,正月律也。蔟之言阴衰阳发,万物蔟地而生。”

  萧放说,小满时节,农田管理十分重要,既要防旱,也要防大风雨。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这里的“满”形容的是雨水的盈缺。农人认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从立夏到小满是作物种植时节,俗语有云:“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因此很需要雨水,又有俗语说:“立夏要下,小满要满。”

  江南蚕乡还有“小满动三车”的民谚,小满时节蚕茧成熟,油菜籽丰收,水田管理等农事一起上手,缫丝车、榨油车、水车齐动,小满生产繁忙可见一斑。因此在小满时,人们不欢迎亲戚来访,湖北地区就有“立夏到小满,亲家来了都不管”的民谚。

  孟夏四月,新丝行将上市,正是桑事最为繁忙之际,《清嘉录》有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为了祈祷养蚕有个好收成,蚕妇们都会拜一拜蚕神,供上酒水、鲜果和丰盛的菜肴。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江浙一带丝业发达,往往要演戏酬神,谓之“小满戏”。兴建于道光年间的江南盛泽丝业的先蚕祠内尤其热闹非凡,祠内筑有戏楼,可容万人观戏,各大戏班轮番登台,连演三天。但这戏也是有讲究的,不可语“私”,不可语“死”,既是怕神灵怪罪,也为了给自己讨个祥瑞的兆头。

  至今,中原地区还保留着小满日赶集的传统,称为“小满会”。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中介绍,“小满会”在小满当日或错后一两日,这天的集市热闹喧天,仿佛是庄稼人的“嘉年华”。对于乡村孩童来说,可以在“小满会”的集市中疯跑、闲逛、看热闹,还可以缠着大人买玩具和小吃。火烧、油条、花米团、水煎包、胡辣汤、糖葫芦……那些小吃摊儿,是孩子们关于“小满会”的童年记忆。大人们眼看就要卖力气收麦子了,也正好趁着“小满会”打打牙祭、解解馋。

  “小满会”是乡情乡味的大卖场。有种子,有农具,有牲口,也有即将派上用场的消夏用品。规模大一点的“小满会”,还搭戏台、请戏班,可以热热闹闹看大戏。“小满会”也似乎是麦收之际的一次“战前”总动员。割麦子、捆麦子、囤麦子用的木耙、镰刀、篮筐、簸箕、麻绳、卷席纷纷登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网络中国节·小满】小满:独具古人智慧的节气

下一篇【网络中国节·小满】微视界——小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