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曾明的专著《诗学“活法”考索》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联系创作实践,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融为一体,对宋代诗学“活法”说的历史演进、理论内涵及诗学实践进行系统深入的考索,尤其重点阐发胡宿首创“活法”的“珠丸”法,苏轼实践“活法”的“打通”法,吕本中建构“活法”的“苏黄互补”法,厘清三者的前后演进过程。作者将考证与论述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对诗学“活法”说的产生进行探源溯流,对其内涵进行归纳演绎,对其文本进行钩沉爬梳,对其文献进行考释论证,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宋代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发展图谱。

《诗学“活法”考索》:探源溯流勾勒宋代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发展图谱

曾明著《诗学“活法”考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本网记者曾江/摄

  《诗学“活法”考索》一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二章。在上编的三个章节中,作者爬剔清理、正本清源,从名称和内涵两个方面详实考证“活法”说的源流;在中编的六个章节中,作者通过大篇幅的爬梳剔抉、推陈出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缜密地考证解读苏轼积善众体、无体不备、无体不活的创作实践;在下编的三个章节中,作者通过对《江西宗派图》《外弟赵才仲数以书来论诗因作此答之》《别后寄舍弟三十韵》《萤雪丛说》《苕溪渔隐丛话》《与曾吉父论诗帖》《远游堂诗集序》《江西宗派图序》《童蒙诗训》等大量文献的梳理解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进一步厘清“活法”说的来龙去脉。

  “诗中活法无多子,眼里知音有几人?”“活法”说的提出,为诗歌由“唐音”转向“宋调”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专著《诗学“活法”考索》出版受到相关学界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认为,曾明教授以“活法”说为线索,以胡宿、苏轼、吕本中为重点,将他的思考浓缩在《诗学“活法”考索》一书中,将这一理论命题放置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位置,因枝振叶,沿波讨源,看到一些前人不曾注意或讨论不多的文学现象。曾明敏锐地注意到胡宿诗论的学术史意义,于是研读基本文献,爬梳剔抉,将微观的文献解读、版本梳理、文字校勘和宏观的理论阐释、分析考论融会贯通,最终梳理出宋代诗学中“活法”说的演变脉络。刘跃进认为,曾明从传统中国文论语境“内部”出发,将所论要点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坐标上,重新梳理各种理论命题、核心概念以及这些文学主张在创作方面的种种表现,努力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其来龙去脉,把握其演变逻辑。同时,作者又时时提醒自己,要以全球语境为参照,努力寻找某种“共通”的源头,商略异同,探寻本质。

  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韩晗看来,“活法”并不是一种作诗的技巧,也不是某种美学体系,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学观念。《诗学“活法”考索》是专业学术著述,不过“活法”说却不局限于诗歌内部的讨论,而是应该将其放置到更大的传统文化格局下重新思考。“活法”之“活”,既有“灵活”之意,也可以“存活”相诠,后来的文化在面对传统时,如何因“活”而“活”,可说是人类文化史上经久不衰的命题。今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说到底讨论的无非也是“活法”。千年之前的“活法”说或能赋予我们特别启迪,让我们以更高的智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尔许精奇花灿笔,岂容尘俗海翻银。老夫幸有千机锦,尚欠江头一浣新。”曾明表示,中国古代“活法”说既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又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普遍存在,不仅形影不离地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相伴,还和整个中国文化同行。“活法”说既是中国古代诗学之辩证法,又是推动中国文化前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动因。回顾自己从汶川群山到锦绣蓉城求学治学之路,曾明感慨说,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考索,就好像是“宵行者”。经典的学术话语体系,总是既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又穿透了轻薄的现实,勾连天地,融通传统,“学不可以已”。




上一篇30通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拓本展出 近6米高《好大王碑》拓本气势恢弘【组图】

下一篇从文物资源大国迈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