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上线近10天, 《女心理师》始终吸引着众人目光。评论称它“播出即胜利”,因为心理相关题材在国产剧里尚属稀缺,它的出现丰富了都市剧职业叙事版图。数据显示,它高居同期全网热度前排,每次更新都会伴随新话题登上热搜。
《女心理师》能成爆款,算是意料中事。该剧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小说,由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等主演,讲述心理咨询师贺顿为来访者们分析心理困扰并给予疏导的故事。在社交媒体深度参与影视作品传播的今天,这部新剧的登场可谓自带题材红利与话题优势。难得的是,创作者并不全然仰仗这些,而是在专业与艺术、直面痛点与呵护社会情绪之间,作出了有效平衡。
借用剧中电台主播的话,人生难免有缺口,但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疗愈,就宛如在人生缺口处照进一束光, “阳光进来了,爱你的人也进来了”。如今剧情近半,越来越多人从不寻常的题材里感受到启示乃至安慰,一部现实题材剧的社会价值正在逐渐显现。
让源于生活的心理话题,能归于对生活的启迪
心理话题,一头通向人心私隐处,一头时常牵涉到社会性事件的诱因。神秘、敏感、灼痛,鉴于社会伦理与大众感受的考量,心理题材影像化注定难关重重。《女心理师》的改编路便可见一斑:原著小说早在2007年出版,电视剧虽在14年后姗姗来迟,却依然是国产剧里以心理咨询师为主角的极少数派。在此之前,以“心理”命名的国产影视作品,或借刑侦剧的框架探究犯罪心理学,或是在支线剧情浅尝辄止。
《女心理师》能在2021年从窄众突围,如何科学地看待心理健康,显得至关重要。
打开故事,固然有极端的自杀干预、犯罪心理等段落,可更多时候,走进贺顿心理工作室、在钱开逸主持的电台《心扉夜话》找到共鸣的人,绝非狭义的“心理创伤者”。婚礼在即,新人关系却逼近崩溃边缘;检查无大碍,老人偏感觉隐疾在身;同事将自己的分内工作频频相托,纵有不快,但最终没说出一个“不”字……莎莎、荀国宝、莫宇,他们是剧中受困于心理围城的人,而婚前焦虑的新娘、渴望精神寄托的空巢老人、在人情社会里不懂得拒绝的人以及后续剧情中被产后抑郁、社交恐惧等等困扰的人,何尝不是寻常日子里的你我他。这些表面平和的案例其实缝合进了主创的理念,心理关怀、心理干预,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里实在具有普遍意义。
更值得玩味的是,若笼统地以“症状”来论,让极端案例“软着陆”,而把“轻症”戏剧性地展开,不失为剧中策略之一。打开高中生尤娜的心灵困境,贺顿找到了握在尤娜父母手里的“钥匙”,并成功化解危机。反倒是看似无伤大雅的职场“顺手帮忙”,在日积月累的量变中,在别有用心之人的外力作用下,把莫宇推到了爆发口。
叙事烈度上的鲜明对比,恰是剧作用心之处。它向观众发出信号:正视心理问题、科学寻求情绪疏导之道,即便人生至暗时也会有柳暗花明的契机;若一味讳疾忌医甚至误钻牛角尖,一闪而过的沮丧也有可能弥漫人生——让源于生活的心理话题能归于对生活的启迪,有此创作初衷,值得鼓掌。
在尊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多元画风抵达温暖疗愈
知乎上,有位专业人士留言: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内部,一直不看好电视剧能拍好心理咨询行业。因为有太多隐私和伦理限制,不适合暴露给观众;也因为心理学的高度专业性,让艺术表现力难有施展空间。
《女心理师》在男主角钱开逸身上投射了“观众视角”。他与贺顿相识相知的过程,伴随着他对心理学从一知半解到建立严谨态度的认知转变。钱开逸坐镇的电台直播间,则犹如剧中“小贴士”时间,借深夜节目自然输出心理学的大众科普。由此,剧里的听众、网友,现实里的观众都会明晰,心理咨询绝非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一条长期战线。兼具硬核的专业知识与春风拂面的主播心灵鸡汤,一张一弛间,心理咨询找到了电视剧的最佳落点。
贡献惊喜的还在于影像风格。剧集大胆探索“文戏武拍”,将现实中相对静止的心理咨询过程,转变成极具张力的运动画面。带有悬疑色彩的运镜、凌厉的调色,都直指来访者内心的挣扎,以视觉冲击营造出沉浸观感。而独具巧思的“异空间美学”借用了类型片“回到现场”的手法,让心理话题在剖玄解析间弥合了学理的壁垒。
除了悬疑气息,温暖与诙谐的画风也构筑了剧中的复调叙事。贺顿与汤莉莉的闺蜜关系,不是如今网上讨伐的“塑料姐妹情”,而是真心换真心。好姐妹被恶意揣测,贺顿巧用专业知识替莉莉挽回声誉。医者难自医,心上有伤的贺顿,也总能在脆弱与不堪时得到好闺蜜无私的援手。转到贺顿与钱开逸的相处日常,常有喜感扑面而来。男主角追爱路上的丝丝笨拙与质朴,调和了紧张气氛,亦为此后女心理师的治愈与被治愈埋下伏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感官满足的背后,是属于每个人的生活滋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