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除伏羲、炎帝、黄帝之外,还有一个与黑河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神秘人物,就是西王母。从各类历史和文献记载看,西王母应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兼巫师。其统治范围最大的时候可能东到今天兰州、西到敦煌,而南则到了青海一带。黑河一带是她经常来的一个地方,或她的部落的中心地带。而在后期我们提起的西王母作为昆仑文化的一部分,她在黑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上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她仅仅只是黑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一个代表。

  还有就是《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关于简狄的神话传说。有娀氏曾为女儿在弱水河畔建造九层楼台,后简狄嫁给五帝之一的帝喾,成为华夏民族大融合的光辉一笔。简狄与帝喾所生契,成为商族始祖,之后商族建立商朝。

  黑河流域人种起源

  黑河流域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东与兰州、武威相连,西接新疆,北邻内蒙古,南挨青海,地处交通要塞,所以,外来民族多在这一带,与中原民族或本地民族进行接触、融合,其文化形态也多以东西文化的形式混存。

  比如在民乐的东灰山遗址、山丹的四坝遗址、酒泉的火烧沟遗址、金塔的火石滩遗址,从这些遗址挖掘的遗存来看,都带有明显的中西方文化混存特征,而挖掘出的人骨化石中皆有印欧人种体貌特征。

  黑河流域的最早先民应该是羌塘地区的古羌人。他们从离祁连山最近的柴达木盆地最先进入黑河流域。这一点可以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湖滨发现的大量古人类化石和遗迹,以及遗址中发掘的古人化石可以得到证明。像民乐灰山和山丹四坝等遗址中,主要以蒙古人种特征为主,而且从文化类型上判断应是古羌人,但也不排除有西方民族人种掺入的可能(酒泉火烧沟遗址中发掘出有高鼻深目的人骨化石)。有人猜测这一时期可能西方高加索人与当地的古羌人有融合迹象。

  现在史界更多认为古羌人是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或与后来的外来民族融合之民族。从这一点上讲也就肯定了古羌人最先与黑河流域的关系,以及他们与黑河流域人种的关系。他们从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湖滨,一部分沿大通河、湟水顺流而下,进入黄河,形成黄河一带的早期文化序列;一部分则从民乐扁都口一带进入河西,进而向西或向东发展,有一些则与新疆或更西的西方民族融合,受之影响,形成一些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态,比如在黑河流域生活过的大月氏、乌孙等民族。

  当历史进入夏纪年之前的五帝时期,处于边缘地带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西戎)大举侵入新疆和河西走廊,迫使原驻地土著民族(这里主要指以炎帝为代表的羌族)向西或更向东、向南发展。还有更大的一部分则融合在后来的民族之中。我们可以从神话传说中多次提到的黄帝与炎帝部族之间发生的诸多战争,及民间神话故事来验证这一民族融合的真实存在性。

  黄帝部族作为最大的胜利者,短暂地在黑河流域停留过。后期所出现的周部族正是黄帝之后。还有月氏、乌孙、氐羌、匈奴,但这些民族的出现只是作为黑河流域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黑河流域主要还是以羌戎为代表的民族对这一区域的不断争夺,继而也构成了这一地区人种形成的基础。

  黑河流域农业起源

  早在七八千年前黑河岸畔生活的张掖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油菜花。在今天的民乐、山丹、肃南和高台的新坝仍然有大片种植的油菜花,尤其在民乐扁都口和山丹军马场一带,一到春天可谓是油菜花的海洋,金灿灿一片,场面颇为壮观。相传种植油菜花的技巧还是从一个叫盘瓠氏的部族学来的。

  近些年,考古工作者在黑河一带进行考古发掘,最引起轰动的就是黑河一带的农业遗迹。其中在张掖民乐东灰山遗址中就挖掘出种类繁多的炭化粮食种粒,其中包括了大麦、小麦、高粱、粟(小米)、稷(黄米)。在同一座遗址中发现如此多种类的粮食,在国内也实属罕见。

  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这里的麦粒与伊朗高原卡拉贾斯达山脉的麦种基因属于同一系列。考古专家们得出结论——东灰山遗址中炭化麦粒很可能来源于西亚。卡拉贾斯达山脉附近种植的小麦是世界上最早的小麦,最早已距今约9000年。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绿色的铁木山

下一篇大河向西——甘肃简牍里的敦煌郡(上)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