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从《山海经》中记载可知,黄帝部族是一个食五谷的部族,也就是说黄帝部族已经会种植粮食。早期他的部族曾在赤水河畔生活,赤水是发源于昆仑山一带的河流,如果把祁连山既定为古代昆仑山,那么赤水所在范围也基本不过黑河及附近河流之外,黄帝在继承炎帝部族在黑河流域及附近地域内所开创的农业基础上,将其推上一个更为兴盛的局面。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从伏羲氏时期开始,农业的雏形形成,到炎帝部族农业正式形成,以及后来的黄帝部族将农业推上一个新的阶段,到后来的西周国,农业种植已经受到相当重视,已有专门的人来普及、传授农业种植技术。

  《山海经·大荒山经》中就曾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也就是从周族叔均时我国真正开始农业种植。

  西周国作为我国农业普及者,对黑河流域内的农业有着很深的发展和影响。至于后来,他们东迁,最大可能是由于黑河流域长期遭受洪涝灾害及洪水过后的干旱,使得水土流失,逼迫他们寻找新的更好的耕种地域。这一点在与张掖民乐东灰山遗址,及稍后出现的山丹四坝遗址中体现出来,其文化的传承及文明的延续性来说是一脉相承的。后期由于黑河被少数游牧民族占据,一度被荒芜。直至西汉年间,汉武帝派兵征讨匈奴,收复河西后,黑河一带才重新被开发出来,实施农业耕种。

  黑河流域铜器的发展

  从张掖民乐东灰山遗址中挖掘出的铜器来看,其年代大多在3500—5000年之间。民乐东灰山发现的铜器中,有砷铜器的发现。

  在方步和教授主编的《张掖史略》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大胆的对比和猜想。从铜器的发展脉络——红铜、砷铜、青铜来看,我国已发掘的遗址大多都缺少砷铜这一环节。要么从红铜时代直接进入青铜时代,要么就直接进入了青铜时代。而唯独只有东灰山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砷铜器,有15件就含有这种叫砷的元素。正如方步和教授所说,东灰山的这一发现,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我国早期铜器冶炼存在的空缺年代的补充,也就是说铜器的冶炼技术我国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从武威皇娘娘台、东灰山遗址、酒泉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铜器分别是红铜、砷铜和青铜,这条脉络清晰地与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脉络一脉相承。而且在方步和教授的对比中,我们知道了东灰山遗址的铜器要比叙利亚、以色列、埃及、希腊以及东南欧国家要早。这就说明,早期的铜器冶炼技术很可能是从黑河流域传出的。

  所以说,黑河流域内的铜器,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和发现,而是在“古丝绸之路”这条从远古到今天仍然存走的一条老路上,它把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单单是在铜器的发展上存在关联,而在更多的文明上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黑河流域是古丝绸之路通道

  黑河流域考古挖掘发现,除张掖民乐东灰山遗址外,还发现的遗址有山丹的四坝遗址,壕北滩遗址和山丹县东乐乡西屯村、城西村早期人类生活遗址,以及高台红崖子乡遗址、张掖黑水国遗址、平原堡遗址、金塔的火石滩遗址等早期人类遗址。从这些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包括燧石,还有各种石制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具,其中在张掖黑水国遗址中发现较多的石器。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处在部落联盟的时代,在人类能够自由控制火源的基础上,开始刀耕火种的年代。

  从这些遗址的分布来看,是沿着黑河流域一带从东向西发展。从遗迹的发掘情况看,证实了当时在新石器晚期,黑河流域已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态势。

  黑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作为中华历史文明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华夏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单单是在中古代作为我国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它在远古时期更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它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毋宁说,整个河西走廊作为各大民族融合的一个熔炉,黑河流域也功不可没。它就像一个中转站,或中间传输系统,把中东一带的西方文明源源不断地传输给中原大陆,同时也把内陆的文明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国外。这条通道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通道——古丝绸之路——黑河流域的必经之地。(文/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万有文)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绿色的铁木山

下一篇大河向西——甘肃简牍里的敦煌郡(上)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