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县制最早出现在甘肃。早期秦文化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受束缚、善于革新,并讲求功效。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政治制度,而郡县制的发源地,则在西垂之地即今甘肃天水地区。

  《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记载了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甘肃天水征服邽、冀二族之后,分别以其族名在该地设立了县。

  “邽”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冀”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均在秦故地秦邑与西犬丘之间。这是迄今为止最早关于设县的明确记载。以后秦国逐步将此类举措制度化,至商鞅变法更在全国推行,共设了41个县。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地图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地图实物,对研究战国时期秦地方行政区划和建置具有重要意义。

  县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郡县制。王夫之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郡县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发展的制度保证,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也影响到历史上和今天周边的一些国家。出自秦人的发祥地甘肃天水地区的县制,则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

  嬴秦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之一。文献记载中强调秦人善于养马,但并不是说没有农业。其实,早在秦人“保西垂”时代,就经营起了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嬴秦是农业生产中较早使用铁制工具、最早普遍使用牛耕的国家,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印证,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肯定。礼县大堡子山秦陵车马坑盗余的残留物中,发现有锈蚀严重的铁制品;礼县圆顶山秦贵族墓区,出土了铜柄铁剑;在甘谷毛家坪遗址中则发现了一件长8cm、宽2cm—3.5cm、厚0.3cm—0.9cm的铁镰。铁镰的发现,说明早期秦人已经在农业中使用了铁制农具。

  秦人善于畜牧,利用畜力耕地具有天然的条件,所以牛耕的出现就不以为奇了。历史学者徐中舒指出:“犁在战国时普遍使用,是由边区向中原发展。边区牛马多,故先有犁耕。中原长期用耒耜。”《战国策·赵策》载赵豹应对赵王曰:“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列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赵豹特别强调秦的牛耕和水路运粮,体现出秦国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达。

  通过考古资料可知,早期秦人完全不像传统的认知,即过着游牧、狩猎,所谓“戎狄之俗”的生活。在毛家坪遗址中发现有灰坑、残房基地面,说明从西周早期开始,秦人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而出土的餐具,如盆、豆等,藏贮器瓮、罐等,可以推知早期秦人以粮食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指出:“毛家坪的陶器为红陶,而西周的陶器多为灰陶;毛家坪的实柄豆也与西周墓的豆不同。”考古资料表明,毛家坪秦人已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生活习惯。在早期秦人活动范围内的天水市诸县及陇南市的礼县、西和县的博物馆都藏有数量较多的陶器鬲、盆、罐、甑等,这些生活用具的大量出土,也从侧面印证了早期嬴秦农业的发达。同时,秦邑和西犬丘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都是适宜农业耕种的地区。从出土器物和早期嬴秦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来看,秦早期的农业文明是比较发达的。秦早期的农业文明,构成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源头之一。

  古筝由秦人创造。筝,又称秦筝、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之所以称为秦筝者,是因为这种乐器最早是由秦人发明创造的。李斯《谏逐客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筝由谁创造,其中有一种观点是蒙恬所造,如应劭《风俗通义》卷六《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陆法言《切韵》中也说:“筝,秦蒙恬所造。”《隋书·音乐志》:“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诗经·秦风·车邻》篇中描写秦地两位友人见面时,弹瑟吹簧,反映了秦仲时秦地音乐的发展和普及。筝在秦国应该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其中蒙恬起到了重要的改良作用,筝的创造、改良应当是从秦仲至蒙恬在世时的约六百年间完成的。至少可以说,在筝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中,秦人具有关键作用。

甘肃早期秦文化与华夏文明之源

  从法国回归的礼县大堡子山文物——鸷鸟形金饰片

  包容性与多元性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看!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

下一篇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