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修建校舍。抗大七分校刚到驻地的时候一无所有,漫山遍野只有稀稀疏疏的几孔荒废的窑洞。人多窑洞少,很多学员还是傍山架棚,荒野露宿,受天气影响很大,部分学员都淋雨得了病。

  为克服这一困难,解决校舍问题,彭绍辉等抗大七分校领导结合当地实际,带领学员依山挖窑洞。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地苦干,全校共打窑洞690孔。后来还修建了伙房、食堂,修整出一块近百亩的大平地,成为学员训练和开展活动的主阵地。副校长喻楚杰从各队选拔了一批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在东华池镇为校部箍石窑46孔(今天成为抗大七分校纪念馆),盖平房35间。喻楚杰还自己动手,设计图纸,带领学员用木头建起了一个可容纳2000余人的大礼堂,供七分校开会、学习、开展活动之用。

  开荒种粮。七分校初驻东华池,粮食和蔬菜基本来自边区政府提供和当地老百姓捐助。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封锁,运粮工作越来越困难,七分校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4年4月,在彭校长的带领下,七分校学员纷纷拿起第一件宝——镢头,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生产初期,没有斧子,没有锯子,只好用镢头劈树根,大多数学员由于年龄小又不得法,双手被震起了大血泡。在劳动实践中,他们想出了很多巧干的办法,如对付树根“连根拔”,对付丛草“火烧连营”等都是智慧的结晶。大家立纪录、破纪录,你追我赶,一天连续干十几个小时,每个学员每天开荒都在一亩以上,涌现出丁建民、田博良、吕国忠、王有恒等劳动英雄。

  开荒任务完成以后,队员们迫不及待地把谷子、糜子、豌豆等都种了进去……千年的荒山在抗大学员的心血和汗水浇灌下终于变成了绽放生命的良田。

  抗大七分校的女生队是一支独特的队伍,她们的到来为抗大七分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面对生龙活虎的男队员,女队员也毫不逊色,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大生产战斗的胜利。

  纺线是女生队的拿手好戏。纺线时,女队员坐在窑洞前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大圈,人手挥动,纺车飞转。除了纺线,女生队还承担了织毛衣、毛袜和做棉军服的任务。在制作棉衣的过程中,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就到山上挖来核桃、酸枣、杏树等树根,将根皮熬成多种颜色的水,再试着调色制成多种颜料,把毛线染成咖啡色、黄色、深灰色、浅灰色等,然后织成多种颜色、多种花样的毛衣、毛袜,解决了部队的过冬御寒问题。

  在全体学员共同努力下,到1944年底,抗大七分校共开垦荒地6万余亩,生产粮食折合细粮共5650余石,养猪1300余头、羊1100余只、牛100余头,实现了粮食和蔬菜的全部自给自足。

  劳动生产改善了生活,又锻炼了思想锤炼了意志。年底,抗大七分校在东华池大礼堂举行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大会及展览会。表彰了大队级的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72名,评选出校级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22名、先进单位6个。展览会上,共展出530多件手工艺术作品和100多幅图表,以连环画的方式宣传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发扬了抗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红色的学校 革命的熔炉——抗大七分校在陇东

  英姿飒爽的抗大七分校女学员

  锤炼成才

  思想教育。抗大七分校特别重视学员的思想教育。结合学员年龄小、思想单纯、不怕困难、乐观向上、接受能力强等特点,抗大七分校从分析抗战的形势入手,通过开展整风学习、召开座谈会、讲座等形式,让学员明确来这里的目的,明确国内形势和现状,明确自己的使命和任务等,知道在七分校这所学校里,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军事、学打仗,才能保家卫国,解放全中国。

  在这基础上,抗大七分校认真组织学员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史,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评中国之命运》等文章,分析中国革命特别是当时抗日战争的实质,使学员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责任使命,大大增强了革命自觉性,申请入党的人数骤然增多,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军事训练。抗大七分校的第二件宝是枪杆子。学员们既是学生,又是战士,既搞生产,也搞练兵和军事训练。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千年壁画“动”起来了 敦煌岁时节令之大寒篇

下一篇【小陇画报·172期】炳灵寺石窟:丝绸之路上第一座黄河石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