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如同王正强所说,秦腔在甘肃的根子很深,是一种普遍关注的群众文化,定西市秦腔艺术近年来繁荣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后,民营企业可以办院团,定西市许多企业家非常支持秦腔艺术事业,不仅致力于演出,还愿意下力气进行剧目创排;二是把秦腔艺术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在宣传地方文化的同时,提升艺术魅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且剧目创排大多比较成功,在成功的基础上做到了普及。
生于斯长于斯,以文化回馈故土,以艺术滋养人心,是定西市不少院团负责人的坚守和情怀。
定西市大众秦剧团负责人李亚文,从娃娃时就喜欢秦腔,后来上学时也一直保持爱好。2005年,他斥资成立剧团,走上了戏剧创排演出之路。
“我爱了一辈子,会唱,还能敲鼓。现在还演出着呢,昨天晚上刚演出《狸猫换太子》的后本。”1月4日,李亚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营着40多人的剧团,15年来,李亚文排演的戏很多,仅新创剧目就有四五部。其中,由定西市大众秦剧团和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联合创排的反腐扫黑题材历史秦剧《许铁堂》最为知名,自2018年9月搬上舞台以来,摘得了不少荣誉,也因此,定西市大众秦剧团入股,安定区政府控股成立了定西铁堂演艺有限公司。
秦腔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李亚文更加重视对古本和濒临失传剧目的抢救、挖掘、保护与传承。近年来,剧团通过寻找老艺人口传剧本,相继排演了《潞安州》《黄金台》两部全本大戏,还排演了10部折子戏。
“我喜欢,我喜欢!有生之年全部奉献给秦腔事业,继续投资,继续把这个事业往好里整。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爱秦腔,我就把它爱死就成了。”李亚文快人快语。
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是2013年4月在原定西市秦剧团基础上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前身定西市秦剧团成立于1951年,至今已有70年发展源流,堪称秦腔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培养了名贯西北的杜干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雷通霞和李小雄,以及秦腔名家李志翔、胡林焕和康建海等一大批秦腔艺术表演人才,创排的以艾滋病防治宣传为题材的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摘得了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桂冠,并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首开了我省市级院团荣膺两个国家级荣誉的先河。此后,公司创排的大秦腔《梦回陇西堂》、大型现代纪实秦剧《柴生芳》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定西市渭源县,也有着一位秦腔戏曲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他,就是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鹏举。
张鹏举说,自己小学毕业,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在建筑行业积累了些资本,必须花在有用的地方,那就是把传统文化、把根留住,让人们通过看戏多学些文化。
自2015年以来,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每年暑期都要进行30场公益演出,再加上下乡、庙会演出,全团36个人每年演出场次高达300场左右。虽然辛苦了些,但是最大的收获是老百姓的口碑。
张鹏举还是一位农耕、民俗文化爱好者,收藏了数万件老物件。在他搭建的剧场,上千个碌碡有序地排列着,阵势颇为壮观,老百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碌碡剧场”。
“培养戏迷,让大人学会怎么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怎么孝敬父母,自己怎么做人,非常好。”张鹏举如此看待秦腔演出。
此外,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还立足本土,将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融入戏剧,连续五年每年都新创排一部剧目,如今,已有《渭水医魂》《禹河春》《公民张三》《灞陵桥》《三喜临门》五部作品问世。
濡染着秦腔戏曲文化,如同张鹏举一样,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流淌在不少定西人的心田里。
建设区域性秦腔艺术中心
在《李时珍传奇》首演研讨会上,有专家称赞创排者有艺术勇气;有专家称道对地域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对得起这片山河;还有专家认为,戏是写出来的,戏是演出来的,戏是改出来的。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创作土壤。
近年来,定西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鲜明的工作导向,持续推动秦腔艺术发展,除了市委、市政府设立的“马家窑文艺奖”“百粒种子工程”,还制定了秦腔振兴方案和市级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直国有院团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等,对专业和业余创作人才及原创文艺成果采取重点扶持、选优扶优,进行全方位鼓励扶持;出台《关于推动定西秦腔艺术发展实施方案》,实施资源整合、人才引领、阵地建设、精品剧目、政策支持、文化惠民等“六大工程”,在市级层面推动定西秦腔艺术发展;定西市财政从2020年起将秦腔戏剧公益性演出经费列入预算。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夏天风卷雪冻死数万人, 隋炀帝曾遭遇甘肃第二个最冷时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