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西汉的军事屯田是汉匈、汉羌军事对抗的产物,但其作用远远超过了纯军事意义。戍田卒除在边塞从事田耕外,还肩负防御任务,是边塞防御线上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屯田戍卒还负责作墼(土坯)、建筑房屋和凿通沟渠,为徙民、设县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屯田扩大了凉州农业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屯田生产节省了从内地长途转输的大量消耗,发挥了巨大的经济补助作用。

  编户农业

  中国古代总体而言是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最重要的部门,农业人口占全国编户人口的绝大多数。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编户数据,西汉凉州各地,河西五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计109738户429859人,平均每户3.9人;河东五郡(陇西、天水、安定、北地、武都)计272896户1087714人,平均每户4人,全州382634户1517573人,平均每户3.97人。当时全国编户12233062户59594978人,平均每户4.87人。相比于全国而言,凉州地区人户数及户均人口数较少,而凉州之内河西地区又比河东地区少,劳动力不足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河东诸郡主要是世居的编户农民,河西则主要是历年的移民编户。汉朝有专门的使者护送移民,沿途各郡县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品供应。凡迁徙的贫民,都给予爵位,供给衣服和食物。强制迁移的罪犯及其家属,可以免罪,成为自由民。移民一般都安置于自然条件较好,适宜农垦和放牧的地方。到了迁移地以后,就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分发给已经建好的住房、简单家用器物,给予农具,借给犁、耕牛、籽种、口粮,在一定期限内免除田租和算赋,让他们安心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移民到达边郡后首先要著籍,即登记户口,分属郡、县、乡的民政系统,成为“编户民”。广大劳动人民正是以“编户”为基本单位在凉州大地上从事着小自耕农的生产。当时凉州尤其是河西的各级官吏对移民管理比较宽松,官民关系融洽,“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这一切无疑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汉简记载河西诸县七户农家,最多一户拥有一顷五十亩地,最少一户拥有三十亩地,平均每户拥有七十七亩三分地,以河西户均3.9人计算,大体与全国家庭人均拥有二十亩土地相同。《汉书·食货志》载:全国一般是“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五口之家除去服役者剩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了,这对于本已地广人稀的凉州地区来说,无疑更突显了缺乏劳动力的因素。居延新简中,一位服役老者向上官述求道:“……田在三堠燧旁城,使家孙自田之。当归,繇(由)人力少,唯君哀……”,言此翁服役在外,其在第三堠燧旁城的田地,只好由家孙耕种。由于家中劳动力少,他请求主管官员放他归去,这一哀呼反映了当时边郡编户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溯源甘肃】古代甘肃如何防疫抗疫

下一篇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