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伏羲庙牌坊和宫门
伏羲庙仪门
伏羲庙先天殿
演员们在2021(辛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上表演乐舞告祭仪式。
天水市伏羲城(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玉璞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文化创造包括了远古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造甲历、制嫁娶、创礼乐、设九部、制九针、立占筮……这些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奠定了伏羲氏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创始人、中华民族早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先驱及社会制度奠基者的地位。
天水是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时期,秦人在渭水之畔以“三牲”太牢之礼祭祀伏羲,并通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基本固定的祭祀礼仪。目前,天水伏羲庙祭祀伏羲活动主要分为公祭和民祭两种形式。但从根本上来说,民祭的祭祀礼仪是效仿于明清的官祭,而公祭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天水伏羲庙建筑格局等因素,重新制定的新的祭祖礼仪。天水祭祀伏羲礼仪的形成过程及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祭祀时间
史载,历史上祭祀伏羲自秦人始。约2800年前,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鄜畤,即为祭祀伏羲而专设之祠。祭祀时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只称为三牢。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设密畤于渭南,祭青帝”“用三百牢于畤,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灾”。秦统一全国之前,共设八畤以祭天神,专祭伏羲之畤有两处,其地点都在今陕西关中一带。可见发迹于天水,在关中发展壮大的秦人对伏羲是非常敬仰的。
西汉时期定太昊伏羲为春帝,句芒为春神,在立春之日一起祭祀,所以时间大致在春。唐代确定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祭祀三皇,金、元两代天水地区也是按照这个时间来祭祀。明中期将时间改为仲春和仲秋,即二月和八月,所以天水卦台山和秦州伏羲庙都是在二月三和八月三祭拜伏羲。
清初沿袭明代规制,但祭祀活动日渐转衰,时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申报甘肃布政使,请求恢复明代祭祀礼制,但未得批准。由于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的日子,因而天水伏羲庙祭祀伏羲由原来一年两度变更为每年正月十六祭祀伏羲。
1988年,时值农历龙年,相传农历五月十三为龙的生日,伏羲又为龙祖,天水市政府遂将公祭大典的日期定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公祭大典偶尔也在公历7月、8月举办,比如2005年和2006年,都是在7月3日举办。2007年,由天水市博物馆提出申请,建议将每年大典时间确定在夏至日,同时为便于官方和海外人士铭记祭祖日期,当年夏至日是公历6月22日,上报甘肃省政府获批以后,天水举办公祭伏羲大典时间正式定为每年公历6月22日。
祭祀告文、榜文、祭文
告文是在祭祖时,先行的一个程序。从明嘉靖时期开始,祭祖前对外出榜告示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的伟大功绩,唤起广大民众对先祖的怀念之情。榜文是祭祖典礼的固定程序。昭示榜文是告慰羲皇,赞誉其伟大功德,表达后世怀念之情。目前,告文、榜文的内容形式稍有变化,而且只在民祭时展示。
天水伏羲庙在明代建成之后,长期的祭祀活动基本都属于官方祭祀,所以祭文一直是由官方撰写。起初在明嘉靖年间,朝廷礼部向天水伏羲庙颁发了《太昊庙祭文》,作为官祭时标准模板,由地方代表朝廷祭拜。清代以后虽然逐渐废除官祭,但当地官府还是参与其中。1988年,天水首届公祭伏羲大典祭文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先生撰写,之后历年大典祭文都是知名学者撰写,政府审定。2005年随着公祭大典由甘肃省政府主办,祭文也开始由甘肃省政府审定,省长现场恭读。民间祭祀的祭文则是由天水市博物馆撰写审定。近年来,天水市博物馆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去引导和帮助大家了解伏羲文化的内涵,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文,并编印祭文集,迄今已连续征集7年,参与撰写、投稿的人数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伏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祭祀仪程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天水伏羲庙戏楼
下一篇: 行走“长城第一墩”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