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国伟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三、当代时政歌谣的功能
现代时政歌谣兴起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是人民当代时政思想的表达,为人民所喜爱,直抒他们的胸臆,宣泄人们的情绪,成为人民影响时事政策的舆论工具,成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计。它是人民的心声,具有重要的社会功用。
(一)宣泄功能——缓解矛盾情绪
时政歌谣的首要社会功能是表达人们的思想,宣泄他们的情绪,表达出他们爱与憎的情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的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在某种程度上得不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
时政歌谣为人们提供了宣泄的平台,人们通过歌谣把自己对时政的不满与愤慨全部表达出来,起到宣泄的效果,求得心理上的满足。我国当代一首歌谣《四话公仆》,表达了人们对官员之间腐败行径的憎恶:
上级面前说假话:“成绩显著进步大……”
群众面前说官话:“研究研究议议吧……”
大会小会说套话:“改革继续要深化……”
民主生活说空话:“今天天气哈哈哈……”
歌谣作为宣泄的工具,其能让人们对时政的不满通过歌谣的形式转化出来,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发展,为我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舆论功能——时代的镜子
古代时候的民众常用歌谣做为舆论的工具,去影响政治,表达他们的参政愿望。刘毓崧在《古谣谚》序中说到:“盖谣谚之光,由于舆诵。为政者酌民言而同其好恶,则刍荛崶菲,均可备询,访于輶轩。昔者观民风者,既陈诗,亦陈谣谚。”说明历代的君主都很重视谣谚的作用,常常派出专门的官员到民间去了解民情,观察舆论动向。
大多时候群众对政府政策的实行及官员的臧廉贤否都是在私下议论的,形成一种舆论的压力。渐渐的人们将议论的观点汇编起来,创出顺口的歌谣,使得讨论内容广为传播,这样一来,歌谣的放映时代的舆论作用就形成了。在当代,虽然有了大众传播媒体、报刊、广播杂志等舆论机构,但歌谣的舆论作用却仍然不容忽视,他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呼声,这对于政府内部的一些上进的人士,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的,激励和教诲他们。如《送行贿者》,通过对行贿的讽刺,提醒干部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远离不良之风:
行贿无季节,随时可发生,
携礼潜入夜,勾结悄无声。
会面人如故,彼此心自明,
晓盖红官印,便告交易成。
歌谣的舆论作用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其价值的,它是时代的镜子,对政府了解社会情况有极大推动效果,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他的存在意义,认识到它对我们社会的积极作用。
(三)教化功能——规范人们道德行为
时政歌谣的价值还体现在教化上。它是警世格言,能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养。中国民众历来都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对自我的道理约束,现实生活中,除了大量的属于风俗习惯中的规章制度,礼俗禁忌之外,人们还通过歌谣自觉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些歌谣不只具有使观念、法规制度话的作用,还具有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约束规范作用。如歌谣:
“奶奶买肉少半斤,爸爸买肉多半斤。
一少一多啥原因,小小秤论长眼睛,
认识奶奶是家属,认识爸爸是科长”。
歌谣对这种趋炎附势的行为进行了曝光,对人们的道德进行拷问和警示。揭示了有色眼镜看人的不良社会行为。
歌谣对人们的教化功能时刻存在着,它通过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讽喻现象来教育人们,规范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它语带辛辣,笔锋犀利。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为人民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仁斡.浅议当代讽谏歌谣[M].新疆艺术,1994,(6).
[3]谢贵安.中国谣谚文化—谣谚与古代社会[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张国伟(1986—),男,四川成都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费孝通先生对社会学人类学的重建
下一篇: 我国民间信仰的生态内质及现代意蕴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