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今天,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八廓街见证西藏翻天覆地历史巨变,“世遗之城”泉州讲述包容与开放的动人故事……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指引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蓬勃生机活力。
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彰显时代精神、升腾中国气象。
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新局面,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老区发展的活力源泉,到博物馆文创频上热搜、民俗文化游不断升温,国宝、文物、非遗走进国人生活,新的文化自觉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全社会提供丰沛历史文化滋养。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澎湃,文明古国阔步迈向文化强国。
2014年10月15日,指引中国文艺前进方向的座谈会,时隔72年再次召开。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潜心创作深耕不辍,使文艺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有文化传统血脉。中国文艺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世间》、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豫剧《焦裕禄》……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层出不穷,唱响时代主旋律。
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作品不断涌现,提振民族精气神。
演员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演出上表演《唐宫夜宴》(2020年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记挂在心。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他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和推动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铺展开来。
文化惠民工程暖民心,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文化馆3503个,博物馆6565家。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旅游演艺、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历史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1年的4111个,人们在旅游中感悟文化味道、增强文化自信。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白发姑苏”传承焕新——2500年古城的人文经济嬗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