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一进入六月份,北京是越来越热了,但雪糕冷饮总是要适可而止,一旦贪凉积食就得不偿失了。真想消暑降燥,还得说是喝茶。笔者小时候,生活在南城的四合院里。那时夏日的午后,祖父总要沏上一壶酽酽的花茶。大家在小院儿的树阴凉儿里一坐,趁热一杯接着一杯地喝,直到出了一身透汗,真是甭提多舒服了。

在众多名茶之中,要论起消夏祛暑的功效,那还要首推白茶。百年以来,白茶主销阵地是港澳台,其次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白茶性清凉,退热降火,祛暑解渴,均有奇效。因此,越是热的地方,白茶销路越好,越是热的天气,白茶销量越高。笔者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讲了六年茶文化直播节目,经常遇到市民朋友们提问:夏天该喝什么茶?我一律要答:白茶。

消暑降燥,夏天该喝什么茶?细说建阳白茶

作者自藏 上世纪七十年代白茶出口包装

大致十年前开始,白茶逐渐被更多省份的爱茶人所熟知。尤其是闽东的福鼎白茶,质量优异价格亲民,充当了白茶产业领跑者的角色。应该说,在白茶的推广上福鼎确是首功一件。可其实,中国白茶的传统茶区不止福鼎一处。陈宗懋主编《中国茶叶大辞典》“白茶”条目中明确写道:“白茶,基本茶类之一。表面满披白色茸毛的轻微发酵茶……主产于福建福鼎、建阳、政和、松溪等地。”

既然福鼎已经打开了白茶的市场,那么随后建阳、政和、松溪等传统产区便应该紧随其后打开销路。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拿建阳的白茶来说吧,如今仍属于冷门小众茶。可其实建阳茶区是中国白茶最传统的产区之一,其制作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前不久,建阳的漳墩镇还获评为中国小白茶之乡。趁着炎炎夏日,笔者就将多年来收集的文献档案与在建阳茶区的见闻相结合,来为京城爱茶人聊一聊这款冷门的建阳白茶。

建阳与南坑

建阳,到底在哪呢?这地方处于闽北,周遭都是产茶区县。它的北面,是大名鼎鼎的武夷山市。它的南面,是水仙起源的建瓯市。它的东面,毗邻着白茶的另两个产区政和县与松溪县。

福鼎,归属于闽东的宁德市。建阳,归属于闽北的南平市。福鼎靠海,建阳环山,地理风貌各有不同,制出的白茶风味自也不同。

说清了位置,再来梳理历史。建阳白茶的出现,并不晚于福鼎白茶。根据林今团《建阳白茶初考》(原载于1990年10月《福建茶叶》)一文中写道:“1990年74岁的肖乌奴和同村同年人饶太荣两位老茶农反映,白茶是肖苏伯(肖乌奴的曾祖父)和肖占高的父辈创始的。肖苏伯年轻时即曾贩运白茶到广州。”

这个肖氏家族是当地的茶商世家,上文中提到的肖占高有“太学生”头衔,死后墓葬规格较高。他的墓石刻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仍清晰可见,上有“道光壬寅二十二年九月X日立”(公元1842)的字样。又知,肖占高享年七十岁。由此可以揣测,肖氏兄弟年轻时到广州贩卖白茶的事情,大约发生在清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七年(公元1792-1802)之间。如果当时的白茶已经是可以畅销广州市场的成熟商品,那么建阳白茶工艺创制的时间便不会晚于上述的年份。

建阳白茶,很可能创制于清代乾隆晚期。以此推断,建阳很可能是最早制作白茶的茶区。但翻查历史资料,建阳白茶的名字却罕有出现。不是建阳白茶不火,而是与地理名称的变化有关。最早的建阳白茶,创制于建阳县漳墩乡桔坑村南坑片。这里产的白茶,便称为南坑白。

南坑这个地方,自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起至清末均属于建州(建宁路、府)瓯宁县紫溪里。民国二年(公元1913),建安、瓯宁合并为建瓯县,南坑仍属于紫溪里。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水吉特种区成立。两年之后,又成立了水吉县。产白茶的南坑,归属于水吉县漳墩乡南坑保。新中国成立之后,南坑归属于水吉县第六区南坑乡。这里产的白茶,便也称为水吉白。有些老资料上,罗列白茶产区时也有水吉县,原因即在于此。1956年秋,水吉与建阳合并为建阳县。白茶的产区南坑,正式归属于建阳县。历史上的南坑白茶与水吉白茶,便都叫建阳白茶了。

小白与大白

建阳产的白茶,最有特色的即是小白。何为小白?这就牵扯到了中国白茶的分类方式。目前常见的分类方法,将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这是以采摘等级为划分标准。若是按照茶树品种来区分,则分为大白、小白和水仙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飞针走线”传承千年技艺【组图】

下一篇曹学、红学专家齐聚扬州瘦西湖畔 畅谈《红楼梦》与大运河渊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