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所谓大白,即是用福鼎大白、福鼎大毫、政和大白等树种制作的白茶。因条索肥硕壮实,因此占了一个“大”字。所谓小白,即是用菜茶品种制作的白茶。因条索紧结纤细,所以占了一个“小”字。所谓水仙白,则是用水仙茶树品种加工的白茶。

对于饮茶人来说,大白、小白与水仙白的口感可谓是各有千秋。对于制茶人来讲,则一定会选择大白。原因何在呢?首先,大白茶树品种,茶园利于管理,茶青便于采摘。其次,大白茶树品种,产量更高,千芽重远胜于小白。更为诱人的是,大白茶树品种做出的白茶更加肥壮可爱。即使是不懂茶的人,看到大白做的银针或是牡丹,也一定会心生青睐。

于是乎,如今的福鼎与政和两地,主流的白茶都属于大白。其实就笔者在产区的了解,当年福鼎也做不少以菜茶为原料的小白。但小白既不如大白产量高,更不如大白卖相好,便都砍掉种福鼎大毫茶了。事到如今,想再在福鼎看到一片菜茶的茶园已经绝非易事。菜茶的没落,不知算不算福鼎白茶产业腾飞的滥觞呢?

绝没有贬低大白茶的意思,只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寿眉与贡眉

选购福鼎白茶,可以关注“寿眉”这个品类。要是想尝试建阳白茶,不要错过“贡眉”这个花色。随着福鼎白茶的升温,寿眉已很常见。但是建阳贡眉不火,所以贡眉还显得有些神秘。寿眉与贡眉,到底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这还要从建阳白茶产品名称的流变聊起了。

林今团《关于贡眉白茶》(原载于2015.03《中国茶叶》)一文中,记载了一段珍贵的采访资料:“通过建瓯茶厂70多岁的老茶人向2013年86岁的李思源和87岁的黄茂德两位老茶师了解。李于1953年进厂,黄于1954年进厂。两位老人一直在茶厂的茶叶审评室任茶师。黄茶师说他一进厂就有‘贡眉’这个品种。李茶师说‘贡眉’是1953年由省农林厅安排生产的,原料就是原来加工‘寿眉’的小白茶。”

通过上述口述史料可知,其实贡眉创制于1953年前后,就是特指用“小白茶”(即菜茶)这种茶树品种加工的寿眉。由于建阳茶区菜茶种植面积大,所以久而久之也就以生产贡眉而闻名茶界了。

这里还有个问题,建阳白茶又为何在建瓯茶厂生产呢?原来在1951年时,福建省茶业公司在闽北设立建瓯和政和两个茶叶精制厂。次年,水吉县所产白茶和乌龙,就都交付给建瓯茶厂加工。直到1979年起,建阳茶厂才开始自己生产白茶。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听从主管部门安排,这便是那个时期茶叶生产的特殊背景了。所以李、黄二位老人口述的历史,正是建阳白茶在建瓯茶厂精制加工的时期。

爬梳史料,水落石出。贡眉,以建阳为发祥之地。建阳,以贡眉为代表产品。这里多说一句,如今有商家宣传说贡眉白茶是进献皇帝的贡品,这纯属于望文生义的无稽之谈。

高产与低产

现如今建阳白茶产业,远没有福鼎或政和红火。根据蔡金龙《建阳白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原载于2018年第02期《福建茶叶》)一文的数据显示,目前整个建阳地区,产白茶的乡镇只有漳墩一个。茶园面积1000公顷,白茶产量仅有0.1万吨。根据中国新闻网2018年5月的报道,福鼎白茶的年产量为1.37万吨。建阳白茶的产量,还不到福鼎白茶产量的十三分之一。

试想一下,如果市场需求量很大,建阳白茶自然会扩大生产规模。现如今产业萎缩,可见建阳白茶并不好销。究其原因,蔡金龙在文章中分析道:

“建阳区漳墩镇作为建阳白茶生产仅存乡镇,当前生产白茶的茶树品种主要是武夷菜茶有性系群体种,遗传变异明显,制成小白茶成品后具有鲜爽度高,回甘清冽的优点。其条形松散,大小和色泽一致性较差,外形不美观,对建阳白茶商品推广和品牌的打造起到了减分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以武夷菜茶为原料制作的建阳小白,好喝但不好看。在以貌取茶的今天,建阳白茶自然是只能留给尊重茶汤的人来欣赏了。

今年的三伏天,您要不要试试小众的建阳白茶呢?

(原标题:细说建阳白茶)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飞针走线”传承千年技艺【组图】

下一篇曹学、红学专家齐聚扬州瘦西湖畔 畅谈《红楼梦》与大运河渊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