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文“姚秦至今一千三百余年香火不绝”,可见姚秦时期,麦积山已经有佛教活动。又据《高僧传》记载,在十六国时期,麦积山已有大规模的佛事活动,名僧玄高“仗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这些历史文献反映出,位于偏远山区且环境幽雅的麦积山,是一个修身养性、静心修炼的绝佳之地。因此从十六国后秦开始,在麦积山悬崖峭壁之上,就有开窟造像,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与兴盛,到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延续到明清。麦积山石窟保留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时期洞窟221个,各种精美造像10632余身。但麦积山地处陇山林区,多雨潮湿,昼夜温差大,导致洞窟内壁画大面积脱落,仅存壁画千余平方米,能反映麦积山石窟洞窟内容及修造佛像的文字题记因为壁画脱落也所剩无几,给麦积山石窟的分期断代及洞窟内容的辨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由此碑所载,从明至今麦积山就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为麦积山石窟开窟造像提供了可靠依据。

  麦积胜景

  另碑文记:“……林壑幽峭,松桧隂(荫)森,有瀑布瀉(泻)出蒼崖之間,天然奇景也……”。又:“麦積屡∕产靈(灵)芝,聖(圣)燈(灯)貝光炤(照)耀林谷,洵一方名勝(胜),可舆五嶽(岳)竸(竟)高矣”。碑文描写了麦积山森林茂密,山崖陡峭险峻,有瀑布从其间飞出,一幅天然的奇景胜地。麦积山石窟地处小陇山林区,周围群山环抱,山势森林覆盖面大,约占70%,年降雨量为800-1000毫升,丰富的降雨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奇山胜景天然而成。唐朝诗人杜甫、李师中等文人墨客聚集麦积山挥墨题咏,他们笔下的麦积山是圣灯照耀、龙兰出没、盛产灵芝,可与五岳相媲美的名胜之地。

  麦积山不仅山峰高耸、景色秀丽,还盛产灵芝。据《四川制置使给公田据碑》载:“……圣朝大观元年,於绝顶阿育王塔傍地产灵芝草三十八本,丞□□(昨)同申州帅坐/□山图进产芝,蒙恩改瑞应寺”。另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葬佛舍利碑载:“崇宁/□□□顶产灵芝三十八本”。足见麦积山不仅是一个佛教圣地,而且山川秀丽,还是一个神奇灵山和风水宝地。

  人文精神

  明中期以后,礼佛饭僧,谈禅说佛也是士绅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正如著名历史学者陈垣先生所言:“万历以后,禅风寝盛,士夫无不谈禅,僧亦无不欲与士夫结纳。”这种社会风尚在秦州也不例外,麦积山作为当地最著名的山水名胜,受到众多在秦州做官或巡访此地官员的青睐,明中叶以来,前往麦积山参观游历,访幽寻古的官员明显增多。麦积山寺僧能信也接待了来自各地的名宦巨卿,文人墨客冯惟讷、甘茹、胡安等,与他们谈论佛理、弘扬佛法,并即兴赋诗数首,生动描绘麦积山石窟的险、峻、雄、奇,使之成为麦积山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目前麦积山东崖壁面上还保留有数块明代嘉靖年间刻的诗碑,诗文多为五言诗,内容以讴歌麦积山优美自然风光,赞颂石窟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惊叹窟龛栈道的鬼斧神工,体会作者参禅悟道中的百味人生等为主。多数碑刻石材选料精细、质量上乘,碑面布局严谨、整齐协调,书法行草兼备、流畅洒脱,刀功沉稳峻厉、线条流畅,充分体现出明代碑刻艺术的造诣和水平,是研究和了解明代秦州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诗文出自冯惟讷、甘茹、胡安等。

  冯惟讷(嘉靖六年曾任甘肃平凉知县,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字汝言,号少州。明嘉靖戊戌年(1538年)进士,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前后分巡陇右道,驻秦州,位至光禄正卿。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时任秦州知州冯惟纳游麦积山时,题咏“游麦积山四首”并刻于东崖山崖。当时麦积山瑞应寺建筑具有一定规模,佛事活动比较昌盛。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仲秋,任分巡陇右道佥事蜀都甘茹陪同巡按陕西御史三晋韩君恩与边备副使金陵张祥巡游麦积山,并于麦积山第5窟留题记。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嘉峪关的长城文化

下一篇从打通关陇到贯通“丝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